IT思维

文章页右侧顶部广告

CFC : 硅谷复制中国单车模式,中国科技公司即将领跑全球 | 出行&汽车

2017-03-20 13:32:54 0 创业思维 | , ,

文/刘志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期间产生了很多咬文嚼字的概念,而且还颇有趣味性,这种思维不仅能玩转文字,对于舶来品等概念也能“偷换概念”。比如C2C,很多人认为这属于电商范畴,表示个人对个人。其实C2C还有另一番韵味,copy to china,也就是把国外的模式复制到中国来。

早年间,中国一直都在重复这么一个套路,而且还屡试不爽,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之后,把国外的模式改装下直接拿来用,毕竟中国欠发达,十年前的美国就是中国的今天。

虽然简单粗暴,却不失其实用性。而如今,这一套路似乎逐步失灵了,不仅C2C失效,部分国内项目反而被复制到美国去了,而且还是美国的硅谷。

单车火爆:硅谷也被“撩”起了欲望

图注:LimeBike创始人布拉德·鲍(左)和托比·孙(右)

在国内共享单车大战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两位华人将共享单车模式带到了美国科技创新中心—硅谷,他们创办的LimeBike ,本月的15日宣布,获得1200万美元A轮融资,领投方为硅谷知名风投Andreeseen Horowitz,其他知名投资机构还包括IDG、DCM等。

据腾讯科技报道:LimeBike的两位联合创始人Brad Bao和Toby Sun,他们均是风投行业背景,Brad Bao是复星昆仲资本管理合伙人,此前于2005年至2013年间担任腾讯美国总经理,在中美两国之间有着丰富的投资和管理经验,而目前担任LimeBike首席执行官的Toby Sun此前曾任复星昆仲资本投资总监。

以往,美国火爆的模式,都是被我们拿到中国的,然后稍加改装,而如今国内火爆的创业项目被国人复制到没过去,而且还获得了风投,不禁大快人心。《纽约时报》就曾撰文指出,“中国抄袭美国的时代过去了,在移动领域,美国已经开始抄袭中国”。

世界前十大互联网公司有4家是中国的,前30大互联网公司也有40%是中国的。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电子支付、O2O上门服务等、几乎改变了中国的服务业Facebook在其Messenger应用内增加叫车及付款功能。Facebook和Twitter已经开始提供视频直播。所有这些新动向都有一个共同点:相关技术最初是在中国流行起来的。

一方面这得益于人多好办事。互联网最讲究网络效应,人群基数大,无疑为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爆发契机。另一方面,相对于美国市场,中国市场的行业壁垒较低、政府监管较少、消费者对尝试新技术手段的态度更积极。以移动支付为例,跨越商业、服务业与金融业,中国的推广速度和范围远超美国。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企业似乎从过去的“学生”转变为了“老师”。

流水的《无间道》,铁打的《好莱坞》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但是如果仅从单车共享被复制到硅谷,而就说中国科技领域超过美国,不免有点武断。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一部电影——《无间道》,无间道系列将港片辉煌推到了历史最高峰,引得了好莱坞的侧目,以《无间道》为雏形,打造了一部《无间风云》,可是一部片子的引入就能判定国产电影超越好莱坞了吗?这无疑为天方夜谭。

回归到正题,我们从创新的两个维度: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来看下中美对比。

首先从模式创新来分析。近年来O2O风暴、团购浪潮,共享经济、直播等新模式,无一不发轫于美国。

O2O一词是美国TrialPay创始人兼CEO AlexRampel在2010年首次提出,他认为,O2O是“在网上寻找消费者,然后将他们带到现实的商店中,是支付模式和为店主创造客流量的一种结合”。2010年前后,Groupon、Yelp、Opentable等几家美国本地生活服务类O2O公司的快速发展似乎印证了O2O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因为一家美国网站推出的新模式,多年来默默无闻的网络团购变成流行。Groupon成立于2008年11月,2010年,5月16日,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的CEO安德鲁·梅森在博客上宣布,该网站已经通过收购德国团购网站CityDeal进军欧洲市场。这家疯狂的团购网站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一批模仿者,它们遍布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在中国,秉承这种模式的团购网站亦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Groupon模式网站超过百家。

共享经济更不用说。打车起源于Uber,联合办公起源于Wework,民宿共享起源于Airbnb,而这些垂直领域的鼻祖无一不发生在美国。

直播领域的鼻祖为Meerkat,Meerkat15年2月底上线App Store,一个月之后用户数已经超过了30万。三月份移动视频直播应用Meerkat名声大噪,拿到了1200万美元的融资。国内效仿者云集,直播平台多如春笋,去年国庆节前后,移动直播先烈Meerkat轰然倒下,为此,国内还引发了一批直播模式的大讨论。

可见,近年间,国内模式创新的大潮流依然由美国所引领,共享单车只是偶尔泛起的一个波浪,由一个波浪而判断潮水的走向显然是不理智的。另外,模式创新并没有什么太深的竞争壁垒,开创者并不代表领先者,美国引领了世界互联网的新模式,但是做的并没有中国的规模大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正是这份繁荣,造就了国内互联网领跑全球的假象。

归根到底,技术创新才是未来的主潮流。今后只有浸润在“科技”中的“公司”才能存活,到2020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作都将是以技术为底层,那些被我们认定跟科技不沾边的公司,可能最后都会成为科技公司。《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常被称为KK)也有一个预言——所有生意都是数据生意。

接下来,我们从创新的另一个维度技术创新来分析中国差距。

如今最火的无疑是AI、VR。我们先说AI领域,去年阿尔法狗大战韩国选手李世乭,谷歌赚足了眼球,接着国内BAT为首的巨头均在不断布局,阿里云的小AI预测《我是歌手》总冠军,百度小秘等,可是在技术上,国内与美国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早在1991年微软成立研究院,就已经开始着手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最早的五个研究组,研究方向分别是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计算机视觉。这些恰恰是今天人工智能的几个最重要的分支。微软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很宽泛,研究院甚至拥有超过1000位科学家,在包括深度学习的多个领域的技术布局处于世界顶端。

IBM人工智能研究最为外人熟知的是1997年开发的“深蓝”,战胜了当时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如今可以代表IBM在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技术水平的,是不断进化中的Watson系统,和已经可以量产的人脑模拟芯片SyNAPSE(超大规模神经突触计算机芯片)。

囿于篇幅所限,上面只是部分具有企业。我们再反观国内,目前,人工智能的探索仍然是靠BAT等互联网巨头来引领,以往多数时间,这些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钱的追逐和自身业务的原始布局上。

百度人工智能只要是集中于搜索等垂直变现领域,阿里围绕着购物、金融等领域布局,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倾向于在将来可能的实际应用方面进行探索,而美国倾向于基础的深度研发,暂时能不能看到商业化的方向倒是其次。

公司本来就是盈利为主的,围绕自身核心业务展开技术布局,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尴尬的是,本该专注于技术发展而非商用的高校等科研机构,却并未接着这一交接棒。“当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其实是在与美国高校的差距上。因为一篇顶尖论文的发表后,我们大概在3、4个月就能消化吸收了。

所以在应用领域里,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不大。但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的差距是巨大的。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里,中国占了4家,但世界排名前一百的高校里,中国才占了2所。”搜狗CEO王小川曾在接受对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道。

前沿科技要想突破,要的是非利益驱使,毕竟对于公司来讲,研发新技术势必围绕商业变现,因此必然会有侧重点,而这对于新技术开发是不完善的,核心科技的突破还是要依靠非盈利科研机构。

我们再看VR领域,从三年前Oculus推出DK1、DK2开始,中国就逐渐萌生一些本土VR头显公司。刚开始,甚至在两年前,DK2和HTC Vive的效果质量远远领先中国大陆企业做的头显。但现在的情况是,国内头显与美国头显差距明显缩小。

当然,要对比技术,我们不能简单从头显方面进行对比,更不能只从第一代VR头显方面对比。在未来两三年内,我相信市场上会推出第二代VR头显,那才是产业真正又拉开差距的时候。而第二代VR头显会拥有一些核心技术,其中就包括从内至外的位置跟踪。还有一些其他核心技术:

图像压缩:怎样把全景视频以更清晰的方式传输到头显中;

无线通讯:如何摆脱连接PC或主机的那根线;

图像云计算:高端VR体验要消耗大量图形计算,如何把这些图形计算放到云端;

眼球跟踪和定点渲染:是否可以通过眼球做一些简单的交互和控制;

表情捕捉:在VR社交领域会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VR/AR输入设备:这个产业并没有找到自己的“键盘”和“鼠标”,没有一个很好的输入设备可以解决VR/AR中99%的应用场景。

美国在这些方面遥遥领先于中国的发展水平。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技术的来源——高校、顶尖研究机构、垂直领域顶尖人才——大部分都聚集在美国。所以在核心技术上,中国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对美国产生强有力竞争。科技方面,美中对比,美国领先。

后记:

尽管在科技研发水平上中国与美国扔存在差异,但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中国日益走在世界的前列,在部分领域甚至与美国试比高,共享单车虽然只是一个浪花,不能改变河流的走向,但是共享单车飞溅出来的这朵浪花,表明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主观能动性”的觉醒,积水成川,未来谁又有能保证朵朵浪花不能改变河流走向那?

内容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IT思维

IT思维(itsiwei.com)是互联网首个定位在科技与电商“思维”韬略的平台,我们时刻关注互联网电商行业新动向; 诚邀行业资深从业者加入“思维客家族”!

发表留言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