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思维

文章页右侧顶部广告

铅笔道:他​的平台积累了60位技术大拿,可共享给500名创业者

2015-10-08 22:41:57 0 创业思维 |

摘要:本文来自铅笔道,作者戎枳潓。


 

IT思维

两个技术大拿创办的公司:极牛,旨在为创业公司提供技术咨询平台。听上去,是一个企业版的“在行”。

8月底产品上线,8月初便拿到了300万投资,投资方为集结号。看上去,非常顺利。

这是一个技术色彩浓厚的平台,但创始人吴际超却说:“技术专家,他解决的不光是技术问题。”想起来,有些神秘主义。

这款在他们刚开始不确定是否为刚需的产品,如何一步步找到方向?客单价仅300元-500元,为何能打动美团、嘀嘀出行、雪球、360等技术大拿,使其入驻?作为懂技术的创始人,如何看待CTO与创业公司之间的关系?成品模型打通后,下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拨开技术这团“不明觉厉”的迷雾,他们的想法简单而清晰。

极牛平台现有500家注册创业公司,60多位技术大拿,其中不乏滴滴出行、美团、雪球、环信、新浪微博、360等明星公司的技术团队负责人。8月底,极牛上线,一个月内完成了30余单。

注:极牛创始团队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作背书。

挖掘技术大牛

“我已经找了三个月的CTO了,早上见一拨人,晚上见一拨人,还是没找到。”考拉班车创始人张敏向吴际超诉苦。

这有些意料之外。“考拉班车是创新工场投的天使轮,有知名投资机构背书。张敏又是新浪微博和去哪儿产品经理,认识很多技术产品圈的人。从我的角度来看,他应该很容易找。”

事与愿违。吴用了1个月时间,帮张敏推荐了身边的技术大拿,其中不乏百度、360的朋友,效果仍不理想。“我当初形成了印象,张敏没有想好CTO来了以后,能给他什么。他说我未来会怎么样,所以要找一个技术大牛,但找技术大牛干什么,做微信公共后台菜单开发。这就不匹配了。”

彼时,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在行”低调上线。这阵“共享经济+教育”的风拨动了吴的心。为了进一步验证,他转行做起了记者,采访了20+创业者,频繁出入小饭桌等创业活动。过程中,吴发现,创业者面临着和张敏一样的问题:技术缺口大,人员难到位。

“创业公司找CTO、资深架构师、技术牛人,是非常强烈的一个需求。但技术大牛真正进入后,境况不是很好,包括创始团队、工作压力、工作职责等。有些CTO还要干装网线弄打印机的事儿。创业公司找不到人或者请不起,对于技术大拿来说,加入创业公司的过程又犹犹豫豫。那我想,可以用共享专家资源的方式,让双方产生关联。对创业者来说,可以解决切实问题。对专家来说,也是接触创业者的机会。”

7月底,吴遇到了联合创始人彭超,俩人一拍即合。他们的发展轨迹颇为类似,吴有10余年的技术经验,后期转行做记者,创业两次。彭超3年新浪阿里开发经验,后期在技术媒体InfoQ做了两年主编,同样创业两次。

3天后BP完成,产品Demo出炉。在参加小饭桌周年庆活动时,彭超遇到了上个创业项目的投资方集结号,双方聊起了这个新项目。回忆起这段,彭超哈哈大笑:“投资人看了不到一分钟的Demo,说这个方向靠谱。赶紧签TS,不签别下楼。”

很快,300万天使基金到位。

8月底产品上线

8月底,产品正式上线,取名“极牛”,旨在聚集各种技术大牛。“现在平台上的技术都是首席架构师、资深工程师,大部分都是带团队的技术领导。”吴说道。

IT思维

□ 极牛团队大Party

找到这些技术圈内的人,对于在技术圈浸淫多年的他们并不难。40余位技术大拿很快到位,其中不乏滴滴出行、美团、雪球、环信、新浪微博、360等明星公司的技术团队负责人。

但真正难的,是如何找到愿意“吃螃蟹”的创业公司。

免费试用是第一步。“产品没正式上线之前,我们试运营了一段时间。跟创业公司免费聊20分钟,帮助他们诊断技术问题,这样接了10单左右。产品上线之后,改成了收费,又接了十几单。”

在小饭桌、以太学堂提供的整套创业课堂中,极牛参与的部分是为CEO讲技术课。在吴看来,技术课并不光解决技术问题。非技术出身的创始人问题很多,如何与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如何树立正确技术观念、如何搭建技术团队、如何了解技术边界… …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技术问题。因为现在早期创业者很多把产品模式、商业模式、产品、产品设计和技术混在一起,问我的问题都是‘我想做一个什么’,一个idea,然后就说要把它开发出来,但其实想法与实际还差很远。”

截至目前,通过“教育”市场,极牛平台上已有60余位技术大拿入驻,500家创业公司完成注册。

首个客户

极牛,经常被人打上企业版“在行”的标签。在吴眼里,虽然形式接近,但提供的服务程度却不一样。“企业服务不可能做得太轻。十三叔定义的在行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经验交流。这个对于企业来讲,如果只是简单聊几句,那就没有太大意思了,他还是希望我们能帮他解决问题。”

基于此,极牛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技术教练、方案定制、技术问诊一套技术方案。当创业公司发起需求后,极牛会进行人工诊断,帮其拆解问题,最后调配合适的专家进行问诊。

IT思维
□ 极牛团队正在为用户做咨询

“比如你有一个需求,这个需求无法由一个专家完成,需要几个不同层面的专家,从不同的层面解决整个问题。那我们会先拆解你的需求,然后分给不同的专家来做,过程中专家共享。”

就这样,极牛成功拿下了第一单:一个养殖业客户,希望通过云管理的方式,监控奶牛的状况,控制奶源质量,预测未来产量。

“这个创始人从年初到现在,什么东西都没做出来。他请了传统软件行业的项目经理和架构师,但他们的方式并不适合互联网节奏。同期,他的竞争对手则利用外包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原型。”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这位创始人非常头痛。

后来他找到了极牛。在听了他的描述后,吴组建了4个人的技术团队,成员来自360、云校的技术大拿、初创公司的CTO。

“我们帮他构建了一个项目管理方式,有产品专家来跟进他的产品。把原本完全不互联网化的产品,变得相对互联网化。完善技术选型、技术团队搜索、人员架构调整等方面,这也是企业服务不能轻的原因,必须解决问题。”

在“重运营”的服务模式下,一个月内,极牛完成30余单,均价在300元-500元,目前无抽佣。

质与量的平衡

这个看起来很轻的技术咨询平台,实际上是重运营的产品。在早期客户量不多的情况下,人工干预尚可维持。但规模化后,质与量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考验着极牛。

从技术大牛端来说,从拉拢朋友到开放系统,如何建立标准化的审核机制、如何建立技术人员分类制度、如何有效匹配供需两端,直接关系着产品的命脉。“有时只需要解决一个代码问题,却派了个首席架构师过去,不合适。所以下一步,我们会把这些人分成首席、资深、高级等级别。什么样的专家适合什么样的行业,肯学会有一个完整方案。”

对创业者来说,从最初的破冰咨询到后续的深度服务,如何在重运营的体系下,轻装上路决定着公司前进的速度。“我们将来会提供标准化产品。通用的解决方案是业界最佳的实践。我们会根据你现在团队的情况,把最合适的方案推荐给你。这种标准化产品能够帮助创新企业解决问题,这个还需要摸索。”

如吴所说,接下来将是一段摸索期。对于刚拿到天使轮的极牛来说,如何证明这个模式具有可复制性,能够产生规模化效应,是下一阶段的重中之重。

已融资的项目求报道,请加微信号meera003;

文章原创,如需转载,请加微信号meera003;

(from:铅笔道)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作者。

IT思维

IT思维(itsiwei.com)是互联网首个定位在科技与电商“思维”韬略的平台,我们时刻关注互联网电商行业新动向; 诚邀行业资深从业者加入“思维客家族”!

发表留言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