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思维

文章页右侧顶部广告

为什么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依然不开心?

2016-05-01 14:03:24 0 业界资讯 |
为什么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依然不开心?
成功和开心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既可以成功,又可以将幸福最大化。

当人的基本需求被已经得到满足,有三个重要因素决定你是否快乐:有意义的社交关系、擅长的工作、做决定的自由。

但是研究发现,更好的教育、更多的财富和更成功的事业并不会对幸福感有多大提升。事实上,拥有这些的人更难得到满足感。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商学院的 Raj Raghunathan 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成功的你为什么不快乐》,分析了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以下是我对 Raj Raghunathan 教授的采访内容。

Pinsker:你的书有一个前提,就是人们虽然知道快乐的来源,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快乐最大化。您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Raghunthan:比如你想要优越感,或者想要竞争,那么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就是从事于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工作,比如我要做最好的教授。

不过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很难去达成这样的目标。因为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在他的领域是最好的。最好的教授是什么?你能用一把尺去衡量吗?是研究成果还是教学质量?如果教学质量是这把尺,那么刻度是学生对你的评价,还是你给学生传递的知识,还是考试的通过率?所以我们很难评判,因为标准是模糊的。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人为地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通过获奖的数目、工资或者所在的学校来评判一个教授。这似乎是一把好尺子,但是也不是总是适用。

Pinsker:另一条思路是什么?

Raghunthan:我推荐第二个思路。首先你要清楚你擅长的是什么,你喜欢的是什么。如果你不那么在乎于别人较量,你通常会倾向于从事你喜欢做的事情和你擅长的工作。当你专注做这件事,经过了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后你就会发现,你已然成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随之而来的副产品就是名誉、权利以及财富。

人们的基本需求有三个,权利、财产和自由。我认为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还有第四个要素——态度(世界观)。世界观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匮乏观(scarcity-minded),即我与别人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别人失败意味着我的成功。第二种富裕观(abundance-orirented),即双赢的世界观,大家可以共同发展。

Pinsker:我对你书中提到的富裕观和匮乏观非常感兴趣,因为这让我联想到经济学。经济学在很多层面上都是对匮乏观的研究。你能给我们讲讲拥有匮乏世界观的人们的思想吗?

Raghunathan:这本书对匮乏思想的看法是:既不是认为它浅陋,也不认为它是完全无用的。如果你生活在战争地区或者贫困区,如果你还在为温饱挣扎,如果你从事于一项竞争激烈的体育活动,比如拳击比赛,那么匮乏观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然后经过了漫长的进化才到了我们这一代。那是一个食物、资源、土地等都很匮乏的时代,所以我们确实有着匮乏的天性。但是我想这已经不适用与现代生活了,因为我们不再为了生存而挣扎。

作为拥有智力的生物,我们应该知道进化过程中的一些遗留会让我们退化。作为一个广告经理,或者软件设计师,忽视匮乏观可能会让你更出众。

Pinsker:既然我们生来就具有匮乏思维,那我们能做什么来改变思维方式吗?你的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通过每天给一个工人发送邮件,鼓励他们做出增强幸福感的决定。这个实验确实使得这些收到邮件的工人们比其他人要快乐。这些简单的事情是否真的能增强人的幸福感呢?

Raghunathan:一方面我们有消极的天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有主动追寻幸福的本能和发光发亮的渴望。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我们幸福的根源是很简单的事物。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你会感到快乐;相反,如果你每天都在重复日常琐碎的事情,你就会陷入迷茫和惆怅。

孩子们就很擅长「快乐」。他们不会困惑于标准,因为喜欢而做一件事情。书中有写到,我儿子三岁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辆儿童机械车,他在玩了三天之后就把热情投入到装车的箱子上去了——他喜欢那个箱子只是因为电视节目里的某个小猪住在箱子里。他不会因为车子多贵,多高科技而更喜欢车子,他想要的只是模仿小猪的生活。外在的标准并不会增加幸福感,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喜好。

我们所做的就是提醒大家要幸福。比如,一位父亲可能会由于我们的邮件选择与孩子打一会儿篮球,而不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每个人的决定是不同的,但是,在邮件的提醒下,参与调查的 500 名职员和学生确实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

Pinsker:在你看来,人们要成为商界精英应该反对富裕观吗?换句话说,你认为成为最好的教授应该摒弃富裕观吗?

Raghunathan:Daniel Pink 在他的书中提到,「大棒与胡萝卜」这种激励方式已经被取代了,如今的激励方式「Motivation 2.0」更能发掘人们的热情所在。Google 公司和有机食品超市 Whole Foods 都在使用「Motivation 2.0」。

我认为现在的商业运行方式有些因循守旧。Simon Sinek 在他的书中说,许多公司的规定是按照军队的制度制定的,等级森严并且具有匮乏性。事实上,军队里真正出色的将领不是这种风格的。所以我们对于过去适用的事情照单全收是不对的。目前对于公司和企业而言,更成功的方式是基于富裕观的运营管理方式。

整体上说,商界的人得到的信息是混乱矛盾的。在商学院,我看到大家都在教授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或者如何创造激情,但是同时,学院邀请来做演讲和报告的人都是获得了外在的成就的人,比如百万富翁。

Pinsker:你提到人们对于积极的改变更容易接受,但是我们知道,中大奖的人在经过一年后的幸福感甚至比不上一个刚遭遇了严重打击的人。就像如果告诉高中时候的我,将来会成为杂志记者,我会无比高兴。但是看看现在,虽然我有很多开心的事情,但是我还是会为将来感到忧虑。我想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你认为我们是不是应该抛开这种忧虑?

Raghunathan:我认为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想法。我们以为如果达到了某个期望值,我们会非常高兴。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主要是因为适应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你看到一座山,你会想攀到山顶。然而,当你终于到了山顶,你会发现没有山可爬了。

在书中我提到一个概念「不热情地追求热情」,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把你的幸福等同于一个你取得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本身对于你的幸福感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当然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比较极端的结果,比如你患了重病或者你的孩子过世了,我们先不考虑这些极端的例子。如果你和女朋友分手了,或者摔断了手住院了两个月,你会想「天哪,这让我怎么活!我肯定无法恢复。」但是最后结果是我们都复原了,而且那些让我们是撕心裂肺的事情让我们长大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乐观或者悲观也好,我们无法科学地证明那种更好。如果你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你就会看到它的美好;如果你认为世界是恶意的,你就会看到它的恶意。这就类似于是安慰剂效应。既然信念的效应是相同的,为什么不怀着能对生活更有益的信念?

最后,你无法强行给别人灌输观念。每个人都应该根据经验、内心的渴望自己判断。

文章来源:Atlantic,TECH2IPO / 创见 Gi 编译,首发于创见科技

IT思维

IT思维(itsiwei.com)是互联网首个定位在科技与电商“思维”韬略的平台,我们时刻关注互联网电商行业新动向; 诚邀行业资深从业者加入“思维客家族”!

发表留言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